华资律所·律师观点|从产品责任视角看小米SU7事故:技术缺陷还是法律漏洞?|张宇哲律师

3 月 29 日晚,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池州段,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后起火燃烧,造成车上三人不幸遇难。根据小米公司 4 月 1 日发布的事故详情,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(Navigate on Autopilot,即智能辅助驾驶)状态,以 116km/h 时速持续行驶。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,用路障封闭自车道、改道至逆向车道。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,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,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,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,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 97km/h。此后,车辆爆燃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》第四十一条规定:“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、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(以下简称他人财产)损害的,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。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不承担赔偿责任:(一)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;(二)产品投入流通时,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;(三)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。”

此法条明确了生产者承担产品责任的一般原则,即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并导致人身或他人财产损害,生产者就要承担赔偿责任,除非其能证明存在法定免责情形。这里的 “缺陷” 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、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;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、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的,是指不符合该标准。产品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,目的在于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,让生产者对其生产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。

在小米 SU7 爆燃事故中,如果经权威鉴定机构认定,车辆存在设计缺陷,例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算法、传感器等方面存在问题,导致其未能准确识别障碍物或及时采取有效的制动措施;或者车辆的电池系统存在设计或制造缺陷,在碰撞后容易引发爆燃,且这些缺陷与事故的发生及严重后果存在因果关系,那么小米公司作为生产者,就应当承担产品责任。

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,车辆在检测到障碍物后虽有提醒和减速,但最终仍发生严重碰撞和爆燃。这不禁让人对车辆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应对能力产生质疑。若最终证实是产品缺陷导致事故,小米公司不能以驾驶员在事故发生时也有操作行为等理由推脱责任,除非其能证明符合上述三种免责情形。

然而,在智能汽车领域,技术不断更新迭代,“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” 这一免责情形在实践中的认定较为复杂,因为智能汽车的技术复杂性使得缺陷的发现难度增加,且不同车企的技术水平和标准也存在差异。

小米 SU7 爆燃事故引发了社会对智能汽车产品责任的高度关注。从法律角度看,产品责任的认定关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和企业责任的落实。在智能汽车这一新兴领域,面对复杂的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问题,完善法律监管刻不容缓。只有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监管措施,才能让消费者在享受智能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,其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,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提升。

▌律师简介

张宇哲律师曾有十余年保险、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业经历,对保险、金融公司的运作模式及产品有一定的了解。从事法律工作至今,已为多家保险、金融机构提供法律培训和法律服务。

张宇哲律师在征地拆迁领域也具备一定的诉讼和非诉经验,张律师熟悉政府征拆流程,能够根据案件情况通过政府信息公开、行政复议、行政诉讼、代表当事人与政府机关进行调解、谈判等方式高效解决纠纷。

张律师一直秉持着“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服务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”的执业理念,为当事人提供专业、高效的法律服务。

▌行业领域

金融行业

▌执业领域

保险合同纠纷|金融借款合同纠纷|征地拆迁纠纷

尤其擅长处理 :保险合同纠纷

▌代表性案例

代理某信贷公司处理债权资产数百万

代理山西运城客户与山西某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,为客户争取到百万理赔款

代理北京某电子设备公司买卖合同纠纷

代理上海某客户与上海市某区政府行政赔偿纠纷

代理湖北孝感客户与某县政府征地拆迁纠纷

代理杭州某客户与杭州某区街道办恢复原状纠纷

……

关于作者